作者
谢决明
形色注册名“期野益智花”,自然爱好者
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别名:牛磕膝,是苋科牛膝属的多年生草本。见于我国各地,基本上是一种杂草,中医以其根生用入药,据说有活血通经之功效;熟用可以补肝肾,强腰膝,治肝肾亏虚,跌打瘀痛;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中医上所用的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这两者的药效到底有何差别,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标准的牛膝植株
看看牛膝的花序和叶子
是不是有几分鸡冠花、苋菜和青葙的影子?
没错,它们都是苋科的
我感兴趣的是它名字的由来。
陶弘景在他的《本草经集注》对于这种植物是这样描述的:
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
其茎有节,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以雄为胜。
我们平常见到的牛膝,似乎并没有弘景先生所说的那种牛膝状的茎节,一度怀疑古人所说的“牛膝”跟我们现在看到的牛膝是不是同一种植物,尤其是茎节还分颜色和雌雄,不禁觉得这位在历史上以道学著名的老先生是不是在用炼丹那样的玄学在描述一种子虚乌有的仙药?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久服牛膝能“轻身耐老”,俨然就是一种仙药。如果书中说的植物就是如今各地都能见到的这种“牛膝”,那岂不是汉代成仙特别容易?
明代朱橚在他的《救荒本草》里提到一种“山苋菜”,应该就是现在我们认识的牛膝:
本草名牛膝,一名百倍,俗名脚斯蹬,又名对节菜,生河内川谷及临朐江淮闽粤中,苏州皆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苗高二尺已来,茎方,青紫色,其茎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似苋菜而长,颇尖。叶皆对生,开花作穗,根味苦酸,性平无毒,叶味甘,微酸。救饥采苗叶煠(yè)熟,换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文中的“牛膝”被描述成跟苋菜很像,茎是方的,叶片对生,开花如穗……这符合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那种牛膝的特征;文中也提到它有鹤膝、牛膝那样的肿大,说明它跟汉时的“仙药”牛膝应是同一种植物。
看看鹤膝(左)和牛膝(右)
关节都有明显的“肿大”
但是你检索植物志中相关的“牛膝”图片,却基本找不到古人所说的那种“肿大如牛膝”的结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疑问困惑了我好多年,直到最近无意中看到了牛膝的“膝盖”才解开谜团。
那天散步时见到路边一株牛膝的茎节有异常肿大,那一刻真有穿越时光的幻觉,顿悟古人诚不我欺也!
常态的茎节(左)和异常肿大的茎节(右)
说穿了并不稀奇,那其实是植物组织被昆虫寄生后产生的防御性增生肿大现象,在自然界并不罕见,有个术语叫虫瘿。有趣的是,牛膝被寄生而发生肿大的部位总是在茎节上,那种肿大的样子真的很符合古籍中的描述。
我于是专门寻找牛膝上的虫瘿,这一找不要紧,居然还发现膝盖肿大的病例还不少,在杂草较多的地方,这种被虫子寄生的概率较大,主要见于茎秆较老的牛膝植株上。
多例肿大的牛膝茎节
剖开多个“膝盖”,无一例外都见到了里面的虫子,从形态上看高度疑似某种鳞翅目蛾类的幼虫,由于特别留意,我还拍到了一种特别喜欢光顾牛膝的螟蛾,可能就是它们造就了名符其实的牛膝。
所有肿大的膝盖中都有虫子在其中
牛膝的茎节中空
很容易让虫子寄生其中
“膝盖”制造者,某种黏虫(蛾类幼虫)
我拍到的某种喜欢光顾“膝盖”的螟蛾成虫
古人并没有提及“膝盖”产生的原因,这才使得习惯在书中认植物的我懵圈了好长时间;古代建筑、道路设施不如现在这样完备,野外虫子也比如今多,牛膝被虫瘿感染的几率更大,因此也更容易见到肿大的“膝盖”;植物学家们在拍摄牛膝这种植物时,当然要选择健康无病变的植株作为标准样本,这就是为何我在图鉴上见不到肿大牛膝的原因!所谓一悟皆悟,原来是自己的见识寡陋!
由此我有几点感悟:
看书固然重要,动手(采集)动脚(到现场察看鉴别)动脑筋(多思考)也很重要,至少在认识植物上是这样;
学习中要时刻保持好奇心,经常提问并努力寻找答案。
-END-
编辑
刀刀
重拾自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让科学更接地气—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