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相资汤,出自清·陈士铎《石室秘录·燥证门》:“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者死。盖亡血自然无血以生精,精涸则津亦涸,必然之势也。
欲使口舌之干者重润,必须使精血之竭者重生。
补精之方,六味丸最妙,然而六味丸单补肾中之精,而不能上补口舌之津也。虽补肾于下,亦能通津于上,然终觉缓不济急。
我今定一奇方上下兼补,名上下相资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葳蕤五钱、人参三钱、元参三钱、沙参五钱、当归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牛膝五钱、车前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补肾为君,而佐之补肺之药,子母相资,上下兼润,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
1
笔者多年来,或取此方之意,或借其全方,或酌以加减,用于妇科病症之属阴虚或气阴两虚者,屡见功效;对妇科失血以至阴亏者,尤见滋阴养血、益气摄血之功。
一证属阴虚血热,而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者,经色紫红,质稠,脉滑数者,此方去牛膝、车前子,加乌贼骨、茜草根,易熟地为生地,较之用两地汤,更增益气摄血、养血调经之功。
加夜交藤,可用于经行失眠;加丹皮、栀子,用于经行心烦;加石斛、乌梅用于经行口糜,亦每有功效。
二绝经前后诸症,多属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选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化裁,运用灵当,功效颇佳。
如见烘热汗出者,加浮小麦、牡蛎(亦用于产后盗汗);健忘者,加核桃仁;便秘者,加郁李仁、柏子仁;眩晕者,加钩藤、石决明。
三脏躁症见悲伤欲哭,数欠伸者,用此方与甘麦大枣汤合用,较之仅用甘麦大枣汤更具甘润滋补脏阴之功。
2
本方妙用于某些妇科杂症属阴虚者亦时见奇功。
一如老年肾阴虚带下,用上下相资汤去葳蕤、玄参,加苡仁、桔梗,功效胜于知柏地黄丸。
二笔者曾用此方加黄芪、首乌治疗2例外阴白色病损患者,并以药渣加白芷、青蒿煎水熏洗、浸泡患部,局部再涂以黄芪、紫草煎油(自制),坚持用药1年有余,局部病变明显好转以至消失。且用此法此方治老年阴道干涩症每每见功。
三笔者曾治一不孕症,患者曾妄服暖宫温热之品乃至闭经1年余,症见唇口、舌质干裂,苔黄燥,脉弦数。即以上下相资汤加生石膏30g,连服10余剂后,口唇滋润,舌质有津,再以此方加丹参、淫羊藿,数剂而见经潮,再守方随证加减,经治半年余,月经周期复常,后受孕生女。
四又治一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热(体温37.5℃左右)患者,用此方加青蒿、鳖甲,仅10余剂则低热消退。
五又曾用此方去牛膝、车前子,加藿香、生姜(后下),用于妊娠恶阻气阴两亏者,频频酌服,气阴渐复,呕吐亦止。
六笔者仿此方之意,组成“生脉二至止血汤”。方中以人参(症不重者,用党参、沙参)大补元气、摄血固脱,并具生津、安神、止血之效;重用麦冬养阴润肺清心;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配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用补骨脂、赤石脂平补奠下、收敛固涩;伍以大枣、甘草补脾固中。
全方气阴双补,着眼于肾,兼顾他脏,用治崩漏,临证化裁得当,止血有效率达85%以上,较之单用独参汤为优。
笔者体会,本方寓生脉散之补气生津、滋阴养血;含增液汤之滋阴清热、生津润燥;用人参,又辅沙参,着力于补气润肺以资上;用熟地,又伍山茱萸,重在补肾养精以资下;佐葳蕤以增滋阴之用,取当归润燥养血;车前子使全方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牛膝引诸药入肾。
全方即可“补肾于下,亦能通津于上”,可谓名符其实矣!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方药妙用》,马有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