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经文:《诗篇》51篇
今天是大斋期的第五主日。在教会传统中,斋期内圣堂不布置鲜花,圣徒不举行婚配,要尽量停止娱乐活动。慕道者悔改归正、预备洗礼,已经受洗的人则藉着禁食、读经、祈祷、默想、刻苦、奉献、善行等方式进行灵修,思念救主因爱世人而牺牲舍命的恩典,重新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悔改”既是大斋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而本周的经课内容正好有一位人物的悔改祷文很值得我们思考,他就是大卫。下面我将围绕《诗篇》51篇与大家分享一个题目:《悔改的记号》。
一、罪人的认知
首先,和大家分享第一方面:罪人的认知。我们知道《诗篇》51篇是大卫与拔示巴犯罪之后写的一篇忏悔诗,一开始大卫就呼求神:“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诗51:1-2)为什么大卫敢这样呼求呢?因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诗51:3)这节经文直接反应了大卫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如果今天是我们写悔改的诗,也许我们会说:“神啊,求你赦免我说的谎,求你饶恕我做错的事。”但大卫在这里说:“不,不是一件事,乃是我这个人!”我们基督徒的悔改,大多时候是“对事悔改”,但大卫的悔改却是“对人悔改”,他的悔改是对着自己说的。
经文中他继续向神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我在你眼前行了这恶。因此你责备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的时候,显为清正。”(诗51:4)从这节经文可以看出他对神有一种认识——“我向你犯罪”。他不是说我“向罪犯罪”,而是说:“神啊,我向你犯罪;当我犯罪的时候,我惟独得罪了你。”这种认知的确是高。在他的存在观念里,只有神和他;就算有许多的人事物牵扯其中,也只是使他和神有更深的关系。大卫十分坦白的承认所犯的过错,“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这些罪孽所产生的羞耻、恐惧、不安、无奈、沮丧和失望不停地在他眼前出现,让他坐立不安,夜夜失眠,以致骨头疼痛,大卫看到自己犯罪的结果后表示每一个过犯、每一件罪行都会直接的得罪人,更是冒犯至高者上帝。
奥古斯丁和大卫的经历也相似。他所写的《忏悔录》,正是一本以自己归信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而写成的祈祷式的自传体回忆录,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的心若不归向你,便不得安息!”这也是奥古斯丁对自己是“罪人”的一种认知,是对自己皈依上帝之前所有恶行的赤裸裸的披露和忏悔。保罗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4)正因为如此,我们也需要和大卫一样有“罪人的认知”。但认知完了呢?下面和大家分享第二方面:罪人的祈求。
二、罪人的祈求
经文告诉我们,大卫的罪已经影响到他整个人(全人):他的眼睛(3)、思想(6)、耳朵和骨头(8)、心和灵(10)、手(14)、嘴唇(13-15)。是的,大卫的犯罪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可能是大卫没想到的。这个罪不再是单纯的“行为”,而是渗透到他的全人。大卫知道,虽然洁净很重要,但他请求的不只是罪得到洁净,更是全人的恢复。因此,罪人极度需要神的赦免,诗人大卫深知自己犯了罪,毫无指望,他只能仰望神,所以他祷告说:“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
经文中特别用了两个词汇来表明上帝对人的怜恤——“慈爱”与“慈悲”。“慈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盟约词句,诗人大卫刻意地用了这一个词语,突显出身为恳求者的他,和垂听祈求的神的关系密切,他们被紧紧地扣在盟约的关系里。大卫知道,他被拣选为君王,生于以色列的家族,属亚伯拉罕的子孙,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这是上帝格外大的恩典。大卫想到自己如此蒙神祝福,竟然会陷入到可怕的罪恶里,他因此感到羞耻。他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软弱,同时,他也相信,虽然他犯了罪,但神立约的应许不会落空,神会采取行动,并且祝福他。“慈悲”一词则表示一份深厚的情感,就如母亲与腹中胎儿的关系一样,其密切程度是母亲与胎儿互相紧密地扣在一起。大卫刻意地把“慈爱”和“慈悲”两个词语一起放在开头的祷词中,为的是突出自己与神的关系,这份关系是基于恩典的盟约。
而恩典的盟约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个方面:“涂抹我的过犯”。这就好比,神的手中有一个账本,记录着人所有的过犯,为审判之用,现在神却将这犯罪案件涂抹作废,不再追究,上帝说:“我涂抹了你的过犯,像厚云消散;我涂抹了你的罪悪,如薄云灭没”(赛44:22)。
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洗除”一词即洗涤,洗濯或擦洗,此处表达一种洗涤衣服的样子。“罪孽”,是道路上迷失、走错,误入邪途,可见这是十分严重的过失。也有故意转向歧途的,实为明知故犯,罪不可恕。大卫强调说明一个真理,求上帝洗除我们的罪行,把罪污从他的身上洗除干净。
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洁除我的罪”。“洁除”原本的意思是指宗教上的洁净的礼仪,但此字也表示除去污渍或抹去不洁的对象。有罪就是不洁净,如麻风病被视为不洁,不得再与人接触,所以需要有洁净之礼。这种洁除,就如在炼金银时必须除去杂质渣滓一样。上帝洁除他里面的罪孽。彻底地从里面全盘的翻新洗擦干净。
当诗人听见神的声音,即表示蒙神的接纳和赦罪,因此,在第8节中“求你使我得听欢喜快乐的声音”,生命再度表现出欢欣和快乐。这种喜乐的生命是神在人身上作工的结果,这喜乐胜过情感上的表达,它是在神里面得安息、得满足,并拥有与上主和好、与他相和的确据。如罗5:1-2所说,“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下半句“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诗人把这种欢欣的情绪以具体的形像去刻画得更加清楚。《旧约》常以滋润的“骨头”形容健壮(伯20:11;箴15:30;赛66:14)。“骨头”发抖(诗6:2),“骨头”衰残(诗32:3),“骨头”不安妥(诗38:3),“骨头”发烧(伯30:30)等形容疾病或因罪恶而受折伤。本节的“压伤的骨头”形容大卫因罪愆的意识,或因疾病痛苦,觉得神的刑罚临到他全身。骨头是指全人。“重新踊跃”表示得回已失去了的力量和精神,而身体康复健壮,以致能够再次站立起来欢呼跳跃。
大卫所祈求的,是一个坚贞的、圣洁的及乐意的灵,每一天的洁净是一个新的过程,让神从邪恶中带出美善,从混乱中带出秩序。同样的,这也是一个更新的过程,不是修复一些他原来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在每天的软弱中更新。所以,大卫用了两句重要的祈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诗51:10“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在真诚悔罪的灵中,诗人大卫祷告求一颗“清洁的心”“坚定的灵”,如果没有内在的更新,他害怕会有遭神拒绝的可能性。诗51:11“不要丢弃我,使我离开你的面;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只有在神的面前,我们才有满足的喜乐。相反的,被神丢弃的生命却是被惧怕与愁苦所充斥,生活满是忧虑与不能驱走的黑暗。大卫不愿步该隐和扫罗的后尘,被神所弃,因此作了这个祈祷。
三、罪人的期盼
那作为一个罪人,他还能有什么盼望呢?我与大家分享第三方面:罪人的期盼。
对于一个认识到自己是罪人,又愿意祈求主的人来说,首先,他的期盼是源于诚实与谦卑的生命。大卫在51:6里,说“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大卫知道神的话是真实的,他喜爱神的话,但是他曾经也欺骗自己(“我可以逃过这次罪”),也欺骗百姓,他还试着欺骗神。当罪的刑罚临到的时候,大卫在神的面前谦卑下来,他在悔罪的祷告中,求神使他内心诚实,使他在内心的隐秘处得着智慧。
本节的“内里”和“隐密处”可指“子宫”或“母腹”,这反映了一种犹太人的思想:他们相信属天的真理是可以被那未出生的婴孩所接受或拒绝,但大卫并不是以他与生俱来的罪性作为借口。大卫绝不是在说“那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反之,他是加倍地觉得要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自己做过的错事而感到羞愧。在旧约中,“诚实”和“智慧”两个词都具有可以信靠,值得信赖,放心交托等意。“诚实”意思是含有真实、无谬、忠信而可靠。此字与神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直接说来,真诚是神的属性,神说“是”就是“是”,绝对没有半点虚假;就间接而言,真诚乃是经验神的信实,以及按着神的信实而行事为人。
这里的“智慧”一词并非指学识学问、学位,这乃是一种从上头而来的恩赐,它的原意乃是指道德上和宗教上皆合乎规矩。神藉智慧和聪明创造宇宙万物,而人如果获得智慧就可以足亨长寿、荣耀和财富(箴3:13-20)。人因着紧紧地跟随神,敬畏神,而获得的一种极美的德性,就是智慧(箴1:7,9:10)。智慧的人信靠神,敬畏神;人也因着对神的敬畏,成为一位可以信赖的人。《箴言》说道:“遮掩自己过犯的,必不亨通,承认并离弃过犯的,必蒙怜悯。常存敬畏的,便为有福,存存刚硬的,必陷在祸患里。”(箴28:13-14)可见,智慧不单使人有聪明,办事精明稳妥可靠;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对神具有一种正直积极的态度,因而蒙神喜悦、祝褔和赐恩(传2:26)。
其次,他的期盼是源于迫切与渴望的生命。大卫祈求主早日来处理他的罪,巴不得完全洗净他所有的罪。“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的罪,我就洁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诗51:7)“牛膝草”是一种生长在墙头上的植物(王上4:33),它是一种灌木,茎上有茸毛,可以浸入液体中。在出埃及时,摩西吩咐以色列的众长老,对他们说:“你们要按着家族自己挑取羊羔,把这逾越节的羔羊宰杀了。要拿一把牛膝草,蘸在盆中的血里,然后把盆里的血涂在门楣上和两边的门柱上……耶和华要走遍各处击打埃及人;他一看见门楣和两边的门柱上有血,就越过那门,不让那毁灭者进入你的房屋来击杀你们”(参出12:21-23),牛膝草可能有洁净的作用,又可作药物用以治疗。此处完全是为洁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随着神的赦免与洁净而来的是生命的新样。“比雪更白”这个比喻,用于洁净衣服,雪的洁白象征清洁无罪的状态,此处表示神把诗人的罪污完全地清除洁净。今天我们都是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得到洁净了,这就是罪人最大的期盼。
四、罪人的承诺
最后和大家分享:罪人的承诺。“承诺”是这个非常完整的认罪祷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像那些脆弱如甜点派皮的承诺,一压即碎,而是一项真诚的宣告,是诗人经过这篇诗告诉我们所发生过的一切,然后作出发自内心的承诺。大卫承认自己得罪神的地方,明白而且认识到神在他身上所作的一切。他求神洁净、更新他,他相信神会探取行动帮助他;同样的,他告诉神,并承诺要为祂作些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说,罪人的悔改是需要承诺的,承诺就需要有行动的;行动带来改变,改变带来更新。这就是一系列悔改的记号。
诗51:10-12反应出在祈求后,他向神作出承诺:我就把你的道路指教有过犯的人。他剔掉言语中各种的自大和浮夸,剩下的是切实真诚的话。大卫因着自己的过犯而深受其害,因此他以身作则,负起劝导人归正的责任,要使那些违背上帝旨意的人回转归向神。有了这一番经历,他现在觉得自己有无比的荣幸,可以向别人传扬这好消息。在14节上那单一的祈求:“求你救我脱离流人血的罪”后,继而出现的,是“我的舌头就高声歌唱你的公义”。大卫非常盼望其他罪人也像他一样可以得到祝福;同时,他也非常期望那位“所作的事都好”的神,能够被高举。这位神一方面“公义地”审判人的罪,另一方面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然后,在那更短的祈求“主啊,求你使我嘴唇张开(15节上)”之后,继而出现的是“我的口便传扬赞美你的话”。
一个犯了罪的人就失去了自由,罪孽深重的人往往因着羞耻感而闭口,不敢也不能赞美神。并且心里与赞美的群体分离,行动上也渐渐地原理属神的团体。但蒙赦罪的人,能够口唱新歌赞美神,是基于内心有一份因着罪得释放而涌现出来的喜乐。大卫甚愿自己就是一个活泼生动的见证,见证真实地领受上帝恩慈喜乐。
“求你随你的美意善待锡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墙。那时,你必喜爱公义的祭和燔祭并全牲的燔祭;那时,人必将公牛献在你坛上”。(诗51:18-19)大卫之所以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从他自己的过犯、认罪、哀歌转变为群体的赞曲。作为一位君王,他代表全国上下众臣民百姓向上帝恳求和谢恩。大卫自己得蒙赦罪,结果也是全国民众皆蒙恩福;同时,作为君王的大卫澄清献祭的重要性,让大家清楚的明白上帝悦纳内心真诚痛悔的心灵。懊悔认罪能得到赦宥和复兴,上帝会更新他们的崇拜,不单是那些神不喜悦的、外在的礼仪(16节),还有那些表达真诚奉献的、神所喜悦的敬拜(19节)。
《奇异恩典》这首脍炙人口的赞美诗是英国牧师约翰·牛顿作于年,表达了作者对信仰的忠诚,其中最重要的是歌词中饱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歌曲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有四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忏悔、感恩、赎罪、重生。虽然每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罪人的承诺与行动。有承诺,一定有行动;有行动,就必有生命的美好见证。
作为上帝的孩子,作为上帝的仆人,我们今天有一门功课需要严谨地学习,那就是有承诺,有行动!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在孔子与徒弟子贡的一次对话中,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则就是失信于人。对于基督徒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对于上帝的承诺一定要履行,对于神学生来说,更是要学习这门功课,我们要履行对学院、对老师的承诺。
结语
人最大的仇敌其实就是自己,大卫一生敬畏上帝,出生入死,战胜无数敌人,但却惨败在自己的手里,败在自己的罪孽里,就是“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约一2:16)但他却通过这一篇悔改的祷文向我们显明,悔改是有记号的,它提醒我们,罪人的悔改乃要经历“认知、祈求、期盼”,并作出“承诺”。
今天,在我们当中无论犯了什么罪,与其继续偷偷摸摸地越犯越大,越走越错,泥足深陷,又不敢见光,逃避人又逃避神,不如像大卫一样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去面对神。“罪恶环着我们,使我们无法去思念天上的事,且不能感觉忧伤和内心的痛悔。所以,要谦卑地祈求神,赐给你忏悔的灵。”让我们如大卫一般,决心痛改前非,立志远离罪恶,回转过来,诚心一意地归向神(箴二十八13-14)。我们既然有一位神的儿子,耶稣为我们的大祭司,他能深切地体恤我们的困难和试诱,因为他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各种试探,只是没有犯过罪而已。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去到神施恩座前祈求(来4:14-16),深信神在基督里的慈爱必然临到我们,让我们能藉着圣灵的引领(加5:25),成为一名“新造的人”。因为“旧事都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